Saturday, September 30, 2017

關於嬰幼兒的手足之情--談嫉妒

最近看了一本書“背離親緣”, 感觸很深. 這本書從作者的生命經驗中看到生育這件事從來就不是複製, 而是製造. 但是爸媽在帶養孩子時, 總無可避免地希望複製--複製自己價值觀; 複製自我欣賞的特質到孩子身上. 在忙碌複製的同時, 有時爸媽會忘了看到孩子真正的本質, 也沒有真的允許孩子跟自己不同.

手足之情這件事也是. 我在跟不同家庭工作時, 很經常地看到爸媽為了自己心中那個家庭和樂的圖案, 選擇忽略手足之間的衝突與競爭, 或是迴避處理這樣的衝突和競爭. 最常聽到的就是爸媽們說"還小不懂,吵吵鬧鬧也就過了" 或者是明明孩子在我面前已經打起來了, 爸媽忙著說"老師,你不要看他們這樣打, 他們其實感情好得很." 當然, 爸媽們最清楚自己家庭狀況與家人的關係. 即使是專業人員, 看到的也只是冰山一角. 只是, 我想如果爸媽們知道那些來跟我會談的青少年, 有很高的比例會跟我談到自己和手足之間的競爭時, 而且很多都可以追溯到很小的年齡時, 一定很吃驚.

想寫這篇文章只是希望可以更早地幫助孩子們和平相處, 幫助他們做朋友, 甚至幫助他們喜歡與感謝對方存在在自己生命裡. 我要感謝一個朋友最近諮詢我給了我寫這篇文章的念頭, 她兩個孩子相差一歲多, 一個還是baby, 另一個是兩歲多的幼兒. 她說:這幾天看到當我在老二身邊時, 老大會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 拿手掌壓老二的臉, 捏她的大腿或是把東西放到老二臉上. 即使我說“你是不是想跟弟弟玩?可以玩, 可是要輕輕的喔" 但是, 聽我這麼說老大反而更用力.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我覺得很棒的一件事是把媽媽自己可以想到的積極意圖(想跟弟弟玩)借給老大, 不過當這樣做並沒有減少老大的攻擊行為時, 我們必須要去思考, 他想傳達的情緒與意圖一定和我們借給他的不同. 也就是說我們的陳述並不吻合他的感知.

當我們拉開一點距離看上面那段文字, 我們很清楚地會看到老大在表達嫉妒的情緒. 但是其實要爸媽們說出"孩子,你是在嫉妒."並不是那麼容易呢!因為或許我們心中那幅兄友弟恭,和樂融融的圖片, 讓我們隱約地都不希望忌妒這個情感存在孩子跟手足相處的過程.

但是情緒這件事是這樣的: 如果說得出來, 在陳述表達的過程中, 我們多少能夠得到一些心理上的掌控感--”我知道自己怎麼了“. 這個自己知道怎麼了會是接下來“如何處理”的前提. 最可怕最困難的情緒是自己沒有語言能力陳述或是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怎麼了. 

對於一個語言還不成熟的幼兒而言, 當然是屬於後者. 他不知道自己感覺著嫉妒, 也不知道如何面對這樣嫉妒的感覺. 當然我們知道嫉妒底下是不安全的感覺, 是想要獨佔確保自己擁有全部的情況. 因此對應嫉妒驅使的行為永遠不是規範, 而是讓孩子盡量地感覺他可以再一次地獨佔你, 你有足夠的愛給弟妹也給他.

要能夠說出自己的情緒, 第一件事是需要一個能夠允許他說出自己感受的氛圍, 換言之,就是爸媽是允許孩子感覺嫉妒的. 剛剛說過了, 情感本身並不可怕, 可怕的是自己不知道如何陳述它. 當我們有辦法用語言陳述時, 我們感覺對自己更有掌控感. 因為沒有人喜歡失控的感覺, 孩子也一樣.

因此,如果真要寫一個處理的建議流程, 或許應該是這樣開始:

1. 爸媽拉開一點距離看清楚在情境下流動的情感需求究竟是什麼:這是個不簡單的過程, 因為在過程裡, 爸媽們練習著尊重孩子的感受, 給孩子允許表達出自己不希望他經驗到的情緒--嫉妒.

2.爸媽告訴孩子他在經驗的情感叫做嫉妒(定義情緒), 你可能會說 “哥哥, 媽媽覺得你在嫉妒弟弟, 你希望媽媽不要照顧弟弟, 跟你在一起“. 這可以幫助孩子學習下次用說的而不是用攻擊老二的方式.

3. 告訴老大, 你欣賞他和老二已經擁有不同的能力, 增加他的自信心. 然後提議運用這些能力一起做活動來延續之前的親密感. 例如對他說 “謝謝你願意等媽媽, 下次你感覺嫉妒弟弟的時候來黏在媽媽身邊, 媽媽邊幫弟弟換尿布, 我們可以一起講故事, 弟弟還不會講話, 所以媽媽好喜歡跟你一起講故事喔!“

有時候, 看著老大這樣, 知道他是因為嫉妒搶注意力. 爸媽會感覺很難過, 因為老大這麼小就要被迫學會忍讓和等待. 感覺替他捨不得. 以前我也曾經歷過這樣心疼的感受. 但是等到老二漸漸長大, 年紀相近的兩個孩子能夠幼稚在一起一起玩一起分享時. 我發現, 即使弟妹一開始到來讓自己感覺失落與受傷, 只要手足情感慢慢建立起來 (包括他們還是可以感知爸媽一樣愛他們; 能夠和手足和平相處的經驗), 他們會慢慢體認到彼此在對方生命裡的價值. 所以在感覺捨不得時, 爸媽們要提醒自己, 未來, 他們會慢慢發現有手足的好處. 那個失落只是暫時性的. 我們可以用時間來證明我們的愛一直都在, 幫助他們慢慢在互動中理解有弟妹是件很棒的事.

我的朋友說, 他的老大很常玩照顧自己的洋娃娃. 用玩的方式來拿到一些心理上的平衡在兩歲多的年紀是很成熟的一個方式. 在玩的過程中, 由他當爸媽來跟洋娃娃互動, 他可以按照他的高興來對待洋娃娃, 於是他感覺比較有掌控感. 朋友是個很用心的媽媽, 在日常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把這些細微的細節都看進心裡, 覺得孩子很努力地讓自己感覺好一點. 其實孩子需要的永遠是感知到爸媽知道他們很努力在成長!

當我們接納嫉妒, 用更多的愛包圍他們嫉妒的感覺, 花時間單獨地跟每一方相處, 慢慢帶著孩子們去觀察有手足不全然是件壞事, 甚至到大一點時設計活動讓他們兩方都可以參與, 幫助他們建立"原來我們可以和平地一起玩“, 我們就在引導他們雙方喜歡對方的存在. 家中孩子手足相處融洽絕對能讓我們感覺家裡關係更融洽! 因此引導他們相愛,就是讓自己有個幸福家庭!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